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2022-05-13
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刘洋研究员团队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研究团队推断,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
2022-05-05
时隔6天,又是“吉林一号”!今天,“吉林一号”宽幅01C星、高分03D27~33星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2022年5月5日10时3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1C星、“吉林一号”高分03D27~33星(共包含8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吉林一号”宽幅01C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
2022-04-30
第18次成功发射!“一箭五星”海上飞天!“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46颗
北京时间2022年4月30日11时30分,我国在东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将“道达星座”“安溪铁观音二号”卫星(共包含5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道达星座”(“吉林一号”高分03D04~07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
2022-03-01
吉林骄傲!我国成功发射十颗“吉林一号”卫星
27日11时06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将22颗商业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创造了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纪录。据悉。这22颗商业卫星有10颗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这些卫星入轨后会与“吉林一号”星座组网,为自然…
2022-02-28
一箭二十二星 长征八号火箭破纪录
2月27日11时06分,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飞行试验搭载了海南一号01和02星、大运号(星时代-17)卫星、文昌一号01和02星、泰景三号01星等22颗商业卫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这些…
2022-02-14
酷炫新材料助力冬奥打造“硬实力”
科技冬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在安全保障、热力保障和绿色环保等方面,诸多新材料的充分展示和应用,也使本届冬奥会展现了“硬实力”。 免涂装抗融雪剂耐蚀钢组装现场。北科大、北京市科委供图由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主导完成的“高性能低合金耐蚀钢系列钢种…
2021-12-13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四百次发射
2021年12月10日8时1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400”,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发射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
2021-10-15
“蘑菇院士”李玉团队多项突破性成果在吉林落地实践
记者14日从吉林省磐石市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将29项科研成果授权给当地使用,助力灵芝产业在种植、生产等环节完成技术革新。目前,部分灵芝品种的单产已提升20%,灵芝压片等产品有效含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现年77岁的李玉是中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
2021-10-08
我国研发的自主水下机器人完成北极海底科学考察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4500”)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日前,4名科考人员已随“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 此次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高纬度地区的成功下潜为…
2021-10-08
新型太阳耀斑预报模型构建成功
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教授王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邓林华和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冯松等人合作,开展了太阳耀斑预报与人工智能学习的交叉研究,利用深度学习方法,构建了更细粒度的预报太阳模型,这意味着在太阳耀斑预报方向上取得新的进展。日前…
2021-09-30
打造“通天塔”,构建微生物数据科学“高地”
有人曾这样形容:“掌握了一个生物保藏库,就相当于掌握了一大批工厂。”如今的微生物所,无疑就拥有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宝库。 落户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建设的全球微生物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已经汇聚了来自51个国家141家合作伙伴的52万株微生…
2021-09-24
我国人工合成淀粉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
9月24日凌晨,《科学》杂志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性进展。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中科院副院长、中科…
2021-09-22
赤泥+秸秆化身印染废水处理利器
赤泥是铝冶炼工业中产生的一种碱性工业固体废物;玉米秸秆是一种农业固体废物,课题组将二者混合热解,制备出一种新型功能生物炭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玉米秸秆上产生的多孔结构,使功能生物炭复合材料具有去除酸性印染废水中染料的能力。 记者9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
2021-09-17
北斗系统研制建设有了“工业母机”
工业母机,制造机器的机器。对高端制造业来说,工业母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连日来,这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波热潮。 如今,我国北斗系统研制建设也有了“工业母机”。 9月16日,由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主持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三号系统级试验床,在当天…
2021-09-13
中国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投运
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中国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11日在四川广元正式投运,标志中国实现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 这是中国核工业产业链后端标志性工程,其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高放废液玻璃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