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本站
2023-06-26 14:51:29
爆炸类火气起源于燃烧类火球。北宋初已发明装有火药的燃烧性火器——火球(又名火炮),用于焚烧敌军阵营。 火球一般以火药为球心,外层用纸、布、沥青、松脂、黄蜡等包裹,用烧红的铁烙锥烙透外壳后,用抛石机抛射,或用人力投掷,火球内部的火药开始燃烧,产生火焰或毒烟。据《武经总要》记载,这类火器有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毒药烟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 例如,蒺藜火球是一种布撤铁蒺藜的火球。球心有3枚具有6个刺头的铁刃,用蒺藜火球火药裹住,中穿一条长约12尺的麻绳,外壳用纸和杂药缚上,将8枚铁蒺藜放于球上。投放时,先烧红铁制烙锥,将火球的球壳烙透,然后用抛石机抛射至敌阵,火药开始燃烧,产生火焰,将火球烧裂,使铁蒺藜四散飞撒,以阻挡敌军的行动。 霹雳火球属于守城的燃烧性火器。球心用铁钱般大小的薄瓷30片与三四斤火药拌和,再用椭圆形纸壳裹住,外壳用易燃的配料涂封。当敌军挖地道攻城时,守城方选定地道最佳地点,向下挖掘竖井,用火锥烙开霹雳火球,向敌军地道内投掷,火药烧裂,霹雳作响,并用竹扇扇其烟焰,以熏灼地道内的敌军。 铁嘴火鹞,属燃烧性火器,用于守城。以木作鹞身,首安铁嘴,尾束秆草,火药装入草尾中。点着火药后,用抛石机抛射至敌攻城士兵群中或粮草积聚处,引起燃烧。竹火鹞,亦属燃烧性火器,用竹片编成长椭圆球形竹笼外壳,笼内装火药1斤,笼尾绑草3~5斤,使用方法和燃烧作用与铁嘴火鹞并无二致。 南宋时发明铁壳炸弹——铁火炮(又称“震天雷”)。用生铁铸成外壳,内装火药,并留有小孔安装引火线。点燃后,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可杀伤人马。南宋时,开始大批生产铁火炮。 据南宋大臣李曾伯在宝五年(1257年)调查静江(今广西桂林)兵器储存情况的报告中称,?;粗鼐4嬗刑鹋?0万多只,而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每月能造铁火炮1000~2000只。 另据《景定建康志》卷三九记载,建康府(今江苏省江宁县南)在两年三个月内就能制造3斤重铁炮壳22044只、5斤重铁炮壳13104只、6斤重铁炮壳100只。 南宋、金、元军在城垒争夺战中常使用铁火炮作战。例如,《金史·赤盏合喜传》记载,正大九年(1232年),蒙古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金兵用“震天雷”炸毁蒙古军的攻城器械。原文题:“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確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绷砭荨端问贰ぢ韷I传》记载,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攻破静江(今广西桂林)城时,守城宋军250人以一大型铁火炮集体殉难。原文题:“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然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span> 未完待续 | 编辑节选自《中国三十大发明》,华觉明 冯立昇 主编,游战洪 作。本文谢绝转载。文章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1 粟作在中国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2 粟作技术的改进与成熟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粟作 Vol.3 粟作与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稻作 Vol.3 中国稻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世界意义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1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2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3 传送门:中国发明 | 汉字 Vol.4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1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形成与算筹的创造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2 四则运算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3 圆周率近似值的计算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4 开方术 — 一元方程解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5 方程术 ——线性方程组解法、损益术和正负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6 天元术和四元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7 大衍总数术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筹算 Vol.8 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1 连同相邻流域的区间运河的开凿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2 连同相邻流域的区间运河的开凿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3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4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5 顺应自然环境的全国运河网的形成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6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7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8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卓然独立于世的中国大运河 Vol.9 实现攀山越河的南北大运河的贯通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1 单门船闸一一调整运河水面比降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2 单门船闸一一调整运河水面比降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3 复闸——调整运河水面比降并使船只平顺过闸的设施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4 澳闸——带有节水设施的复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运河船闸的发展与创新 Vol.15 澳闸——带有节水设施的复闸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1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2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2 犁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1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2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3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造纸术 Vol.4 造纸术的起源及发展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1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2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3 中式烹饪术的历史变革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4 谷物果蔬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结构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5 严格的选料、精湛的刀工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6 独创的烹饪方法——炒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7 烹调成败的关键——调味 传送门: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8 鲜味及制“汤”取“鲜”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火药 Vol.1 传送门:中国发明 | 火药 Vol.3 军用火药的发明与改进 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 我们尊重原创:1.所有转载内容均标明来源,如尽力查找仍未能发现出处则标明“转自网络”。如有疏漏欢迎原作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2.任何作品标明“谢绝转载”,我们尊重并不予转载;3.对于恶意及虚假举报,我们保留申诉、举报、法律起诉以及媒体曝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