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凤阁信息交流_2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附近找人睡觉电话,600快餐2个小时qq

中国发明 | 中式烹饪术 Vol.7 烹调成败的关键——调味

来源:本站

2023-04-28 10:50:01

调味是中式烹调术的又一关键。味道好坏,关系菜点的成败。


先秦,已有“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的按季节调味的主张,追求食物“本味”的主张,五味调和的主张,并认识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人们对味觉美有共同追求。在菜肴调味上,有不调味的本味“大羹”,有加“盐、梅”的“和羹”,还有“和酸若苦”的“吴羹”,加甘蔗汁烧煮的甲鱼等。

汉魏南北朝之时,调味技术迅速发展。甘、酸、苦、辛、咸外,五味相互调和,盐、豆酱、鱼酱、酱清、蒟酱、豆豉、饧、醋等和姜、葱、蒜、花椒、茱萸、橙皮、芥末、石榴汁、清酒等组合,衍生出许多复合味。

调味讲究程序,或在原料加热前进行,或在原料加热中进行,或在菜肴成熟后进行。如“蜜纯煎鱼”,是将治净鳅鱼,先用苦酒、蜜、盐浸渍一段时间,然后入锅用“膏油”煎的;而“缹茄子”,是在茄子加热中加调料而成的;亦有如烤蛎成熟上桌后,随送醋碟供调味的。

这时的味,也包括嗅觉感到的“香”。如荷叶包的“裹鲊”,别有荷香,“香气又胜凡鲊”。

唐代,有人提出“物无不堪吃,惟在火候,善均五味”。亦有不加调味的本味菜。

五代,孟蜀宜中右“赐绯羊”,系羊肉加工红曲煮成。这在中外调味史上属最早用红曲的。

宋代,苏易简提出“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的主张,为调味经典。

市场上出现多种风味的菜点。如临安,有清汁鳗鳔、蜜炙鹌子、醋赤蟹、酒香螺、五味杏酪鹅、五辣醋蜡子……调味技艺高超。

明代,辣椒传入中国,清代在中南、西南已用于调味。各地多优质调料,菜肴味型更多。

《随园食单》认为要针对不同原料采取不同的调味方法,以达“无味使之入,有味使之出的”效果,要突出菜肴的个性,力求做到“一碗各成一味”。


未完待续

| 编辑节选自《中国三十大发明》,华觉明 冯立昇 主编,邱庞同 作。本文谢绝转载。文章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