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本站
2022-08-08 10:45:18
| 简短版
常见的家用消毒剂可以杀死猴痘病毒。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另外,接触已感染的人或动物后,应以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照顾患者时也建议穿上防护装备。
因为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针对天花病毒的疫苗对猴痘病毒也有?;ばЯΓ?/strong>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的效果约为85%。
|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猴痘病毒是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在人类历史上曾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是“近亲”。猴痘病毒于1958年被首次发现,当时一组用于研究的猴子中出现“痘状”传染病,因此得名。自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宣布人类彻底消灭天花以来,猴痘病毒已成为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的正痘病毒。
据世卫组织介绍,猴痘病毒感染症状与天花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潜伏期通常为6至13天,可能长达21天。发病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重度疲乏等,其中淋巴结肿大有助于将猴痘和天花区别开。发热几天后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大面积皮疹,并可能导致继发性感染、支气管肺炎、败血症等。
连日来,非洲以外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和感染病例数不断增多,许多感染者没有猴痘流行地区旅行史。世卫组织表示,在多个“非流行国家”出现与疾病流行地区没有直接旅行联系的猴痘病例,这是“非典型”状况,目前仍在调查感染源。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虽不易发生人际传播,但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可能感染。
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在猴子身上发现,因此命名为猴痘,但现在啮齿动物也被视为可能的主要动物宿主。 1970年,刚果(金)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自那以后,西非国家多次暴发猴痘疫情。
△成熟猴痘病毒(左)和未成熟病毒粒子(右) 电子显微镜图像
猴痘病毒传播方式
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直接接触到受感染的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伤口。
人类之间的二次传播主要由于密切接触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被患者体液或病变组织污染的物品(如患者皮疹破裂后流出的液体沾染的衣物、床单等)。
猴痘病毒能在呼吸道飞沫中存在,但通常需要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才能传播。
猴痘的潜伏期可达到5—21天。
在发病初期,患者表现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
通常发热后1—3天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并从面部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皮疹从最初扁平的斑丘疹演变到充满液体的小水疱,到脓疱,大约10天后结痂,约三周后结痂才能完全消失。出现皮疹时,患者具有传染性。
世卫组织指出,猴痘病毒有西非进化枝和刚果盆地(中非)进化枝。据记载,该病毒西非分支的病死率约为1%,其刚果盆地分支的病死率可能达10%。
△猴痘患者皮肤表面出现的症状(英国卫生安全局)
如何预防猴痘病毒?
常见的家用消毒剂可以杀死猴痘病毒。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另外,接触已感染的人或动物后,应以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照顾患者时也建议穿上防护装备。
因为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针对天花病毒的疫苗对猴痘病毒也有保护效力,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的效果约为85%。
感染猴痘怎么办?
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会出现感染者病情严重的情况。
根据病毒的暴露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严重患者也可能死亡。
目前猴痘的治疗方式还没有经过安全验证,不过若要控制猴痘疫情暴发,可使用天花疫苗、抗病毒药物以及牛痘免疫球蛋白。
多个欧美国家陆续出现的“猴痘”病毒疫情,正不断引起这些国家媒体的关注。
其中,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近日就刊登了一篇该网站在2017年时就猴痘问题对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和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两名医学专家的采访。
这两名专家先是表示,“猴痘”虽然听起来像是一种来自猴子的病毒,但主要携带和传播这种病毒的其实并不是猴子,而是老鼠、松鼠等啮齿类动物。这种病毒之所以叫“猴痘”是因为人类最早是于1958年在猴子身上发现的这种病,而最早有记录的人类病例则于1970年出现在非洲。
对于猴痘病毒会不会变得更具传染性,进而给全球带来威胁。两名专家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当一种病毒在人类中暴发疫情,病毒都会随着传染的人越来越多,而进化得更适应在人类中传播。
由于目前感染的源头尚未被确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卫生机构均建议加强对当地皮疹病例的监控,以及对可能病例的追踪和溯源。
由于猴痘的有些症状跟其他出现皮疹的疾病相似(比如带状疱疹,性传播病毒造成的皮疹),可能有些猴痘患者被误诊为其它疾病。
医务人员在发现症状与猴痘相似的患者时应该考虑猴痘病毒感染的诊断。
尽早发现病例,并且对可疑病例的隔离和追踪,以及提高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警觉性,是预防二次感染,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