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本站
2022-06-09 12:01:45
今天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在我国,气象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气象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面对气象灾害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避灾措施,减轻气象灾害风险,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 气象灾害风险越来越大
中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的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的频率高,所造成的损失占到了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大,造成的影响更重,已经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如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单小时降雨量(201.9mm)和单日降雨量(552.5mm)均突破我国陆地降水历史极值,全市因灾死亡失踪380人;又如2021年11月7-9日我省四平、松原、白城等地有7个县市遭遇了特大暴雪的袭击,同时辽宁鞍山的总降雪量达到80.3毫米以上,积雪达53厘米,打破辽宁记录。
|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认清气象灾害风险底数
气象部门在2020年开始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承担了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风雹、雪灾、雷电、沙尘暴等9种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工作,其中在风雹灾害中涵盖了大风、冰雹和龙卷风。这些工作目前都正在推进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次普查工作,对于提高气象灾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摸清各类灾害性天气可能致灾的风险点、风险区域和致灾的阈值,在这个基础上,推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的发展,在未来不仅可以告诉大家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而且还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天气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哪些地方致灾的风险大,需要重点防范,从而推动灾害性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转变,可以大大提高预警信息的针对性,有助于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通过普查形成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以指导全社会科学设定各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更有利于我们推进韧性城市、韧性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 早预警、早行动,减轻气象灾害风险
气象部门针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风险要发布准确、及时的预警信号,告知公众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且仍将持续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这个预警发布得越早,人们应对气象灾害的时间越多,减轻气象灾害风险的效果越明显。
近年来,我国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预警时效一直在稳步提升。稳定性、持续性、大范围的暴雨可以提前一天针对落区和强度发布预警信号,对于局地性突发性、分散性的中小尺度暴雨,能提前6小时发布预警信号,对于强对流天气可以提前数小时至几十分钟发出预警信号,台风预警可以提前1~2天给出登陆市县名称的区间范围。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0%,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0分钟,均创历史新高;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为77公里,稳居国际先进行列。
收到气象灾害或衍生灾害预警信息后,各级责任人需要及时采取行动,尤其收到暴雨、山洪、地质灾害橙色、红色预警信号时更要如此。除此之外,社会公众也要提高主动防范意识,关注预警、预知风险,及时按照防御指南,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避险措施。
作者 | 荀纪伟
1991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长期在预报服务一线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