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凤阁信息交流_2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附近找人睡觉电话,600快餐2个小时qq

信念与激情的交响诗 ——俄罗斯油画巨匠莫伊谢延科作品

来源:

2021-12-17 08:57:24

新中国建立后,苏派风格对我国现当代油画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各种“派出去”“请进来”的文化交流,莫伊谢延科等一批俄罗斯苏维埃时期的艺术家成为那时我国无数美术工作者的“偶像”,《红军来了》积淀成为几代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记忆。


新时代,我国文艺工作者或可从莫伊谢延科这样的外来精品力作中汲取营养,进而俯身大地,深耕艺苑,戮力同心,铿锵前行,重建、深化艺术与人民、与时代、与生活的情感纽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伟大时代的艺术高峰!


图片 6.png

莫伊谢延科油画《老战士》


1916年,莫伊谢延科出生于白俄罗斯乌瓦洛维奇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干农活,忙碌而实在的农村生活赋予了他勤劳、坚强、勇敢的秉性。15岁时,酷爱绘画的莫伊谢延科进入莫斯科工业美术学校学习。20岁考入列宁格勒全俄罗斯美术学院(现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奥斯梅尔金教授,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1944年,正当莫伊谢延科准备毕业创作时,卫国战争爆发。他毅然决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为正义而冲锋陷阵的战士。残酷的战争,使他目睹了法西斯的残暴、人民的苦难,血与火的洗礼铸造了他坚定的意志,也为他日后军事题材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莫伊谢延科回到列宾美术学院,重新开始他的毕业创作《多瓦托尔将军》。多瓦托尔将军是卫国战争中传奇式英雄,他灵活多变的战术,往往能出其不意地插入敌军后方给予致命一击。莫伊谢延科崇敬这位英雄,选取了一场激烈战斗刚结束的场景,多瓦托尔将军骑在骏马上,威武地从高坡上俯视着一群法西斯战俘。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形象生动。巨大的油画作品悬挂在列宾美术学院的陈列室内,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刚从沙场回到画室的年轻学子之手。


莫伊谢延科是个天才。他以独特的视角、非凡的能力,将所谓主旋律作品画得这么美,这么有情感张力,像诗歌,又像音乐,叫人回肠荡气。他的作品构图饱满,匠心独具,多用类似中国画“三远”透视方法,平面构成,繁简有度,充满着形式美。而每一幅画,都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画心,比如《甜樱桃》里那一盘樱桃。又或《红军来了》两位骑兵旁亮着暖色灯光的窗户,引人入胜,勾连起无限的遐思和温情。他的色彩浓郁饱满,黑白对比强烈,忽而浓描重染,忽而大面积留白,节奏明快,旋律昂扬;他的笔触潇洒自信,似盘龙卧虎、跌宕遒丽,若行云流水、气贯长虹。最让人痴迷的,还是莫伊谢延科的人物造型,那些略有夸张的比例,似乎不太准确的结构,尤其是像影像负片,又像汉砖拓片的对于手和脚的刻画,称得上精美绝伦、炉火纯青。艺术的真实,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乍看不合理,再看又符合艺术创作的大道理,这就是莫伊谢延科的魅力。


莫伊谢延科的作品大都以卫国战争为题材,却少见枪林弹雨、血肉横飞。他从废墟中走出来,站到高处,以回望的眼光、象征的手法,为我们吟诵着一曲曲史诗交响,让人们享受壮美的同时,不得不进行思考,而真正感动人们的,或许是作品背后那一份对信仰的忠贞,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照。如何正确把握好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这又是莫伊谢延科的贡献。


图片 7.png

莫伊谢延科油画《红军来了》


1950年代初,莫伊谢延科开始主持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军事工作室,创作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军事题材的精品力作?!逗炀戳恕肥悄列谎涌频拇碜鳌!凹堑梦业笔被故且桓錾钤诎锥砺匏沟钠绱逦谕呗逦娴耐缤?。站在木棚栏后,我惊喜地望着从身边飞驰而去的红军骑兵们,他们风尘仆仆,骑在大汗淋漓的马背上,给我一种巨人的感觉。真了不起!我至今还记得他们当时的模样,确实像巨人……”他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追忆着童年时的那个夜晚,“村里亮着灯火,红军骑兵的先锋队沿着狭窄的小路飞驰而去,我想近距离展现他们的高大形象,以便让观众记住这些亲切的脸孔。他们经历过战火的洗礼,饱尝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但对正义的事业仍充满信心。我想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红军来到村子的场面,而是使人感到正是这些人把红旗插到了俄罗斯的每一个角落。”他以磅礴的气势、快速的动感、不羁的笔触表现了红军骑兵的战斗精神:“红军来了!”饱受贫困折磨的苦日子就要结束了!


图片 8.png

莫伊谢延科油画《甜樱桃》


《甜樱桃》是莫伊谢延科继《红军来了》后时隔8年创作的又一幅力作,描写的是1918年某个小城的郊外,红军攻克城市后,从血腥的战场回到宁静的自然,负伤的疲惫的战士们躺在斜坡的草地上,有的目视远方,追忆激越的往事;有的仰望天际,遐想美好的未来。不知哪位小伙子从哪里摘来一帽子樱桃,一颗颗红樱桃隐含着流血和牺牲,也象征着春天和光明。莫伊谢延科是这样阐述这幅画的,“一片寂静,短暂的间歇,也许到中午,在山坡那边,他们将牺牲在这片柔嫩的草地上,而此时是幸福地享受大自然的时刻。他们是一群纯洁高尚的梦想家,如同传说中的传奇式人物,仿佛远离了战争以及人类生活温柔抒情的一面。”他以表面的宁静安逸反衬出战争的凶险残忍,宛如一首战地抒情曲。


图片 9.png

莫伊谢延科油画《胜利》


《胜利》创作于70年代初,画家的表现手法更为简洁概括,也更为震撼人心。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付出了2000万优秀儿女的生命才换来战争的胜利,对亲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莫伊谢延科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莫伊谢延科以两个战士的形象概括这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的“胜利”涵义。1945年春天,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时刻,柏林国会大厦附近的巷战愈加激烈。一个红军战士突然中弹,另一个战士赶紧把战友扶住,就在这一瞬间,远方传来了最后胜利的欢呼声。两个人物一高一低、一上一下,占据了整个画面,莫伊谢延科把胜利与牺牲压缩在同一瞬间、同一框内,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是一部充满着悲情的“胜利”剧。


莫伊谢延科表现战争题材除了直接描写战士外,还通过多个侧面反映战争。《母亲们、姐妹们》就是一个例证?!盎辜堑媚盖资窃跹臀疑险匠〉模辜堑米魑幻绞?,我是怎样一一经过,又怎样离开那些村庄的。我无法忘记妇女们的眼睛。我试图以一个奔赴前线的战士的目光去读懂她们;开始是特写镜头,然后慢慢地拉远,最后彻底地消失在地平线处。对她们的记忆成为一名战士心中的忧伤、悲痛和希望?!蹦列谎涌埔愿姹鹎榻诙ǜ褚蛔楦九么糁偷哪抗庾⑹幼爬肴サ那兹?,画家有意加强画面的黑白对比,似乎让这一问题凝固。


图片 10.png

(姐妹们)


如果说莫伊谢延科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多瓦托尔将军》和50年代的《自卫军》还传承着纪念碑式的构图和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那么,60、70年代的《红军来了》《母亲们、姐妹们》《甜樱桃》《胜利》等作品就逐渐采用联想、寓意、比喻、象征手法表现主题,使作品更具内涵和艺术魅力,更适合当代审美情趣。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铸造军事题材精品力作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