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本站
2021-12-23 18:32:03
单色红釉
中国瓷器从诞生开始一直在追求红色,无奈红的呈色技术非常难掌握,因此从瓷器诞生到烧出红色,期间大约经历了1000年(技术在宋代初创)。
真正红釉技术成熟在元代,自认为天之骄子的蒙古族崇尚白色、蓝色和红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红日(或者火),因此元代的红色瓷器真的是非常漂亮!
元代被朱元璋给灭了之后,明太祖也喜欢红色,人家姓“朱”嘛~因此他老人家的洪武一朝官窑中最多也是红色,无奈创业刚刚成功,百废待兴,家底很薄,而烧瓷器真是相当花钱,因此洪武的釉里红虽是一代名品,无奈真正红得纯正的很少,多数远看都像灰色。
随着国家步入正轨,红色瓷器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到了永乐一朝,红釉已经是红得通透,鲜红如血(动脉血)。而永乐之后的宣德,同样够红,但红色红得凝重,所以宣德红釉又叫“牛血红”,红色沉着,下次去吃火锅可以点个牛血观察一下。因此,永宣红釉终于让红色瓷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备受后世追捧。
之后的几百年,红釉又开始走下坡路,我档案制度的薄弱,到了清代早期,永宣红釉的技术已经失传了。
康熙大帝登极之后,国家重新焕发朝气,反映在瓷器上,康熙帝首创景德镇“督窑官”制度,从中央选派官员赴景德镇专门负责瓷器烧造。而其中出了位创新型人才,郎廷极。此人是技术流。经过他不懈努力,终于重新烧出质量直逼“宣德红釉”的郎窑红!
清代 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国家博物馆藏
质量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郎窑的红釉作品骗过了康熙的孙子乾隆,乾隆在看到一件郎窑红后非常高兴,认为这一定是宣德的红釉,为此赋诗一首(他实在是很喜欢写诗),“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祐德尤崇”。
郎窑红因此名垂后世,后来的瓷器收藏者针对郎窑的特点编了一个顺口溜:“脱口,垂足,郎不流”描述到位准确。
由于施釉很厚,入窑高温导致釉水往下流淌,口沿露出了白胎,是为“脱口”。
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是为“郞不流”,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
最后强调一点,虽然郎窑红模仿宣德红釉极其逼真,从外观看很难分辨,但实际的红釉配方和烧造技术却完全不同,这真是督窑官郎廷极的过人之处了,他的创新,真是那种无中生有的创新,结果还让人看不出来。实在是太低调了.....
清代 康熙
豇(Jiang)豆红太白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东西同样大名鼎鼎!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豇豆红也是康熙朝创造的一种釉色,红中带些绿色小点,斑斑驳驳,的确像极了豇豆。你细看会发现胎上还有暗刻的花纹,含蓄文雅。
太白尊的造型仿的是酒缸,所以和酒仙李白拉上了关系。其实际的用途是文房用品,存水,用于研墨,放在书案上。瓷器中的文房一般都比较精细,品级也高。
豇豆红用的是含铜的秞料呈色,特别讲究火候,稍微过火就无法呈现完美的红。但有趣的是,一旦窑内出现不同的氛围,也可能呈现出绿色,康熙时的工匠已经纯熟的掌握了铜釉的呈色技术,让完美的红和本来是缺陷的绿综合在一起,反而形成独特的美感。
豇豆红可以算是昙花一现,技术到雍正居然就没落了,不知是技术失传了还是雍正不喜欢。存量少,东西精,等级很高,非常珍贵。
清代 雍正
胭脂红釉盘
国家博物馆藏
郎窑红和豇豆红在康熙朝达到了巅峰,到了雍正开始没落,代之而崛起的是非常柔美的胭脂红,这可能和四爷极强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有关,不喜欢直白的大红、鲜红,喜欢柔婉的颜色。你观察雍正朝瓷器很容易看出这个倾向。他很有点少女心......
胭脂红又称“胭脂水”就是形容这种红色像是胭脂溶在水中的感觉。自古多少风流人物、将相王侯都挡不住这一抹淡红的诱惑~
胭脂红釉同样创烧于康熙期间,是用含有黄金的秞料烧造出来的。和大红的郎窑红命运不同,它在雍正期间发扬光大,达到了巅峰。
大凡胭脂红釉的器物都不大,以杯盘碗碟为主,器物外罩釉彩,里边则是白釉,都是薄胎,薄到可以透过碗底看到底款!胭脂红釉存世极少,非常珍贵!
单色蓝釉
清代康熙
天蓝釉暗刻菊花纹长颈瓶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瓷器漂亮到无需解释,纤细优美的造型,漂亮的暗刻菊花纹。注意哦!这菊花纹是先刻在瓷器的素胎上,外边罩上蓝釉,再入窑烧造而成的。因为罩了一层釉,不细看很可能会忽视,而一旦注意到它,往往给人惊喜,所以称为暗刻,这是古人喜欢的含蓄美。
这种天蓝釉色是康熙朝的首创。之前的蓝釉瓷器都是深蓝色,就是传统的祭蓝(蓝得偏黑)。它是用含有微量钴的秞料呈色而成。天蓝釉和上一期介绍的康熙豇豆红釉瓷器类似,成品多数都是小件的文房用品,多数都是官窑器。因为技术要求高,后世虽多有仿制,但颜色总难完全一致
瓷器在康熙执政的61年中获得高速发展,创新纷呈,后世学者认为这主要得力于两点:
1、康熙首创了督理窑务制度,有中央委任的督窑官专门在景德镇烧造瓷器。
2、康熙本人重视瓷器烧造同时又兼容并蓄,接受并鼓励各种创新。
我自己也特别喜欢康熙的瓷器,总体感觉非常有朝气,较之后世雍正的细腻高雅,乾隆的富丽堂皇,品康熙瓷器像是吃青橄榄,看着青涩,细品却变化多端,回味甘美。
清代康熙
祭蓝釉碗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康熙官窑的祭蓝釉碗。望文知意,这是一件用于祭祀的器物。规范不同颜色的瓷器在祭祀典礼上的用途指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造。他的《大明会典》中明确指出:“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天圆地方,圜丘礼天,方丘祭地。祭蓝色就是专门用在圜丘的祭天仪式上的。直到今天,如果你去北京,到天坛公园看看,会发现天坛的琉璃瓦就是这种深邃沉着的祭蓝色。
祭蓝是从元代就成熟的釉色。明宣德的祭蓝釉非常漂亮。
康熙祭蓝的水平也非常高,而且明显能看出模仿明代瓷器的痕迹。这是康熙瓷器很有趣的一点,喜欢模仿前朝,甚至很多还落前朝的款,可能是康熙皇帝心太大了吧?或者是因为改朝初期,从稳定民心出发。
单色黑釉
清代雍正
乌金釉碗一对
国家博物馆藏
最后请你欣赏一件少见的黑釉瓷器。因为国博藏清代瓷器里仅有这件黑釉瓷器,只好和蓝釉放一起为你介绍。
国人对黑色不太感冒,纵观瓷器史,只有少数几个朝代的黑瓷出名。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宋代的建窑,这与当时饮茶风俗需使用黑色瓷器衬托茶色有关。
清三代官窑中也有一种黑色瓷器脱颖而出,这就是“乌金釉”?!拔诮鹩浴庇质谴瓷沼诳滴跄昙洌蛭兔阂谎?,而煤雅称乌金,所以得名。如果不是黑得那么有性格,是很难有此成就的!
这件是雍正乌金釉,继承其父的法统,黑得发亮!
青瓷&青釉
青釉是中国瓷器上最早出现的釉色。著名的有晋代的青瓷,唐代达到巅峰的越窑青瓷。宋代的耀州窑、官窑、龙泉窑、景德镇窑都烧造了大量精美青瓷。
人们喜欢青瓷,是认为这种釉色像是天的颜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瓷器史上优秀青瓷实在很多,如果一定要评出个高下,那多数人认为宋代是青瓷的最高峰。宋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窑都是以青瓷为主。而后代为了追慕巅峰,又大量仿烧宋代青瓷。今天请你欣赏的几件瓷器都是仿宋。
清代 雍正
仿汝釉牺耳尊(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是雍正官窑仿宋汝窑。宋人好古,以青铜器为蓝本烧造瓷器。这件又以宋代仿古瓷器为蓝本烧造而成。中国文化就是这么源远流长。
如果单纯看仿制水平,应该说这件瓷器没仿出宋汝窑的精粹,似乎缺少点古拙之美。但客观看这件瓷器本身,那还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能体现出古青铜器的雄浑伟岸之美。
清 雍正
仿宋哥窑
暗花云纹双耳扁壶
国家博物馆藏
同样是雍正仿宋。而宋瓷原本是仿商周青铜。整体非常精美。细看开片,较之宋瓷略显造作,不够自然。仿,总归是不够洒脱
清代 雍正
仿官釉贯耳六方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还是雍正仿宋。这次仿北宋官窑。颜色淡雅、宁静,大开片纹,整体造型稳重敦厚,气息直逼上古。
宋徽宗崇尚道教,道教崇尚青色,所以宋徽宗也喜欢青色,钦定这种青釉为皇家瓷用色,取代了原来最流行的定窑白釉瓷器。因此,这种青釉被称为“官釉”。
宋徽宗的艺术品位很高,经他参与创造的绝大多数艺术品都在后世成为经典,并被反复模仿,而同样艺术品位很高的雍正也模仿了这款釉色。
补充个小细节,宋官釉和哥釉都有开片,但哥釉是故意的人工开片,而官釉是天然的自己开片。前因官釉天然缺陷反成之后刻意追求,人的审美是如此的没有定式。
清代 乾隆
粉青釉灵芝式洗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东西漂亮!首先造型好,模仿自然界中一段枯木上长出两朵灵芝。
其次颜色好,粉青,是一种低调柔和的颜色,中庸。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
最后,釉水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肥腴”!
以前说过,中国瓷器最初是模仿玉器的,而玉器的最高标准就是油润,所以相应的瓷器的标准也一样。这件东西的釉水简直像凝固的脂肪。
这个题材的灵感来自于山野的清趣,东西本身用途是文房的清玩,而总体的感觉却富丽堂皇,一股子藏不住的贵气喷薄而出。这就是乾隆官窑的特点了~
青瓷&窑变釉
窑变釉是窑变的结果,曾经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技术缺陷,到了清代,规律已被充分掌握,变不可控为部分可控,从而为我们呈现了这种变化多端的灵动之美。
今天请您欣赏的三件瓷器都是雍正朝的官窑产品。雍正一朝虽然只有13年,但它的制瓷成
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因为技术已经驾轻就熟,各种新颖的瓷器也不断被创烧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换换口味。
清雍正
窑变釉绶带耳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雍正朝从仿钓釉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新创釉色,因此也可认为是雍正仿钧釉的一个品种。它以红为主,流淌交融着天蓝、月白、绿、褐等杂色,千变万状,犹如熊熊烈火的火光色谱,其中较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这件东西很大气,特别适合陈设在客厅里。造型是模仿青铜器,显得雄浑、厚重,看着心里有种踏实的感觉。
颜色是喜庆的红色,细看还有一缕缕蓝色夹杂其中,红蓝相间,把在窑内烧造时釉水流淌的情形固化了。所以不仅仅是红,还红得有动感。
两个耳朵上堆塑了两条绶带,模仿当时青铜器耳朵上系上绶带的样子,显得生动,给一件端庄的大器物又增添了几分活泼。这样的器物非常耐看
雍正官窑窑变釉的特点是器物口沿部位往往有偏黄的芝麻酱色。
清雍正
炉钧釉长颈瓶
国家博物馆藏
炉钓釉是雍正朝新创的低温釉。它是在低温炉内烧成的仿宜兴钧釉的品种,因此称“炉钓釉”。清人《南窑笔记》载:“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说明了炉钓釉的特征。
它主要以流淌的蓝釉形成自然的山峰水波,在其间又出现密布的红色或青色小点,相映成趣。炉钧釉以雍正所制为最名贵。
区别雍正炉钓釉及乾隆以后的制品,主要看二点:
一是雍正时的红点,其色红泛紫,俗称“高粱红”,乾隆以后除少数例外,已多数为青色小点。此外,雍正器的蓝色釉呈水波状,乾隆以后则成密集点状蓝釉。
欣赏炉钧釉时,这种釉水流淌的感觉最重要。雍正、乾隆的炉钧釉流动感都很好,可是越到晚清,流动越差。到了道光年间,已经烧不出流动感,只能用紫色釉彩人为画圈来表现变化了。
一个朝代气数将尽,从一件瓷器上就能折射。
清雍正
仿钧窑匜(yi)型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件雍正朝模仿商周青铜器匜(yi)的官窑瓷器。匜是用来洗手盛水的器具。
文献记载,清雍正七年著名的景德镇督窑官唐英曾派吴尧圃至河南调查钧窑釉料的配制方法,恢复了仿钧的制作。
雍正仿钧主要仿北宋的钧红釉,即习称玫瑰紫的通体红釉;多见于小花尊、圆式洗、花盆、罐、各式瓶、碗、盘及鼓钉洗等器物上。
另外也仿以天蓝、月白为主,兼有涂以红斑的器物。
雍正仿钧虽然能仿得十分像宋钧瓷,但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总的说,雍正所仿钧红或天蓝、月白色釉,其釉面都较宋钧滑润。
你细看这雍正仿钧红釉色较淡而釉层较薄。
其器底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