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凤阁信息交流_200块钱3小时上门二维码,附近找人睡觉电话,600快餐2个小时qq

突破性膜技术:界面聚合法为全球碳捕获按下加速键 ——科学家开发高效CO2分离膜,助力碳中和目标

来源:科普中国-前沿科技

2025-03-14 08:54:14

全球变暖的警钟与碳捕获的迫切需求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6.1亿吨,大气中CO2浓度已逼近450ppm临界点。若无法有效遏制排放,地球将面临千年尺度的气候灾难。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而其中膜分离技术因其能耗低、操作简便等优势备受关注。然而,传统聚合物膜普遍存在“渗透性-选择性权衡”瓶颈,且难以应对工业废气中复杂的杂质挑战。

界面聚合法:从水处理到碳捕获的技术跨界

近期,中国郑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机构联合在《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发表综述论文,揭示了界面聚合(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IP)这一成熟水处理膜技术在CO2分离领域的巨大潜力。界面聚合是一种通过两种互不相溶液体中的单体在界面处反应形成超薄膜的工艺,其核心优势在于可精确调控薄膜的化学结构与微观形貌。例如,商用反渗透膜中的聚酰胺层厚度仅约50纳米,却能实现高效脱盐。研究团队发现,通过优化单体、纳米填料和反应条件,IP技术可制备出兼具高CO2渗透性和选择性的分离膜,为碳捕获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纳米级“筛子”与智能载体的协同效应

论文指出,IP膜的性能突破源于两大创新方向:

功能单体的分子设计:传统胺类单体(如哌嗪)虽能通过可逆反应吸附CO2,但渗透性不足。研究团队开发了含醚氧链、环状空腔或三级胺基团的新型单体。例如,将β-环糊精(β-CD)引入聚酯膜,其空腔结构可选择性筛分CO2分子;而含三级胺的单体在湿润条件下对CO2的吸附量提升70%,推动膜渗透性突破5800 GPU(气体渗透单位),远超传统膜的百倍水平。

纳米填料的精准嵌入: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等多孔材料被嵌入薄膜中,形成“分子高速公路”。例如,氨基功能化的沸石咪唑酯骨架(NH2-ZIF-8)与聚酰胺基体共价结合后,CO2/N2选择性跃升至230,同时机械稳定性显著增强。团队还创新采用“溶胀控制定位法”,将纳米填料预先固定在多孔支撑层中,避免团聚缺陷。

数字技术赋能:从试错实验到智能预测

传统膜研发依赖大量试错实验,而该研究首次系统整合分子动力学(MD)模拟与机器学习(ML),为材料设计装上“智能导航”。通过MD模拟,科学家可视化单体扩散、交联过程,预测薄膜孔径分布;ML模型则从海量实验数据中挖掘规律,指导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例如,基于1347组有机溶剂纳滤膜数据训练的ML模型,成功预测出167种新型膜的CO2分离性能,加速研发周期达80%。

挑战与前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IP膜展现出商业化潜力,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三大挑战:

长效稳定性:工业废气中的SO2、水蒸气等杂质易导致膜塑化或载体饱和,需开发抗腐蚀、抗溶胀的新型复合材料。

??榛圃欤合钟蠭P膜多为平板结构,而中空纤维膜可提升单位体积分离效率,但其连续化生产仍是技术难点。

成本控制:部分功能单体与纳米填料成本高昂,需通过绿色合成工艺降本增效。

研究团队展望,未来5年内IP膜有望在燃煤电厂、钢铁厂等场景实现示范应用。据估算,若全球10%的工业碳源采用IP膜捕获,年减排量将超5亿吨,相当于种植120亿棵树木的固碳效果。

结语

从实验室的创新火花到产业化的燎原之势,界面聚合技术正在改写碳捕获的历史剧本。这项跨越化学、材料与人工智能的突破,不仅为地球按下“降温键”,更印证了人类以科技之力应对气候?;闹腔塾刖鲂?。正如论文通讯作者王文静教授所言:“每一层纳米薄膜,都是通往碳中和未来的绿色阶梯?!?/span>

责任编辑:李娇